栏目导航
  战争概览(2572)
  战争简介(0)
  战争背景(1990)
  军事对比(582)
  战争历程(0)
  第一阶段(0)
  第二阶段(0)
  第三阶段(0)
  重要战役(179)
  平壤之战(8)
  黄海海战(57)
  旅顺口之战(54)
  威海卫之战(24)
  辽东之战(36)
  甲午人物(3940)
  邓世昌(309)
  李鸿章(2922)
  明治天皇(122)
  伊藤博文(384)
  左宝贵(64)
  丁汝昌(109)
  刘步蟾(30)
  历史研究(1806)
  图书专著(66)
  期刊论文(629)
  会议论文(61)
  学位论文(83)
  报纸文献(967)
  史料集锦(61)
  珍贵图片(7)
  影像资料(54)
  报纸文献(0)
甲午战争至日俄战争期间日本对中国东北的经济侵略
作者:曹静  年份:2005-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日本 中国东北 经济侵略 甲午战争 
描述:对东北地区政治上和经济上的侵略。日俄战争后,日本进一步巩固了它在东北的侵略势力。甲午战争至日俄战争是日本对东北进行经济侵略的初期阶段,也是日本对东北进行经济侵略的重要阶段。 甲午战争至日俄战争期间,日本对东北的交通运输业、商业贸易、金融业、工业、矿业和农林业等各个部门进行经济侵略。通过论述日本对东北经济侵略的具体史实及其历史进程,总结出日本在这一历史时期对东北经济侵略特点及日本对东北经济侵略的本质,使我们进一步加深认识日本的经济侵略给东北以及东北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和损失。
试论美国与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
作者:张颖  年份:2005-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中日甲午战争 美国孤立主义 外交斡旋 日本间谍案 马关议和 
描述:华政策形成的关键时期。甲午战争期间美国的外交斡旋,是对亚太战争时局的因应之举。美国偏袒日本间谍、赢得对华单独调停权力、在马关议和中保持“居间”立场以及“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中要求“利益均沾”,体现了美国对华外交在“孤立主义”和“扩张主义”思想准则的选择中徘徊。美国对华政策发展中的核心内容是要求“利益均沾”,实现对华利益的最大化。表明其目的是倾向于单独行动,谋求大国地位。甲午战争期间美国外交斡旋,是其试图摆脱“孤立主义”传统,对其远东政策进行自我调节的尝试。1899年海约翰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继承并巩固了美国在甲午战争期间外交斡旋的成果,标志着美国对华政策的正式确立。此课题的研究,可以深化对19世纪末美国对华政策嬗变历史过程的总体认识,从而洞察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外交选择和东亚国际关系格局演变走势。
清末海军重建中后勤理论研讨的若干问题(1895至1911)
作者:林锦坤  年份:2005-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甲午战争 后勤人才教育 医疗 船坞 军工生产 日俄战争 军港建设 海上测量 海军基础 海军后勤 
描述: 另一方面,甲午后国防危机转变为民族国家危机,在一连串的侵略中,沿海良港不但被瓜分,而国家主权亦被列强所剥夺,中国已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在这国家危机当中,稍有重建的海军仍阻止不了列强的海上侵略,而在面对八国联军的入侵及日俄战争中的保卫中立上,也显得无能为力。适逢此时,海权论传入及列强海上竞争升级,海军对于国防及国家生存发展的重要性开始被国人重视。 在这样的情况下,海军重建被赋予新的内涵:必须顾及当前的战略形势及国家发展需要,在这些目标下,海军重建须包括全方位重建发展。而海军后勤的理论研讨工作也在这种环境下展开。 清末海军重建议论中海军后勤理论的研讨主要环绕以下的问题:如何重建后勤,达到强化海军,顺应新的战略要求的目标。例如,在海上测量方面,国人要求加强海上测量工作以制作海图,供应海军新任务之用。另一方面,海上测量工作的加强亦是为海军后勤设施的兴建作好选址等的先期工作;在建设新海军港方面,国人要求顺应新形势,建设新军港;在军工生产改良上,国人在新角度上指出其重要性并要求透过多种方法提高独立生产能力;在维修能力方面,国人对船坞的建设有相当多的研究,并提出重组及建设新船坞,作为维修的重要依据。另外,研讨还包括医疗及后勤人才培育等。 值得留意的是,当时的海军后勤理论其实是受重视的,这由清政府及海军当局曾付出实质行动去实现它可以看出,其主要手段包括在行政制度上重视对后勤的管理,透过各种计划落实后勤建议,也制定后勤规章制度。而更重要的是,海军当局更透过资源调整、增加经费及其它实际措施来令后勤得到改善。而透过实例,我们也可观察到海军后勤有所改善。 当然,我们须留意当时海军后勤理论最终无法实现,民国后更见倒退, 这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讨论参与者及实行者都只透过报章杂志接触到后勤知识,故在认识上其实未能进一步深入,也遗漏很多内容,当中部份是海军后勤的核心问题之一,例如海军后勤部们的管理运作、如何达到有效监督等,都没有明确的提出;而部份海军高层对后勤认识未够全面,在决策上更做出有违后勤原则的决定。 更大的损害是:海军后勤理论的研讨是建基于顺应环境限制,在容许范围内进行海军后勤建设,然而当时在财力还是工业能力上,其实还未「达标」,难以有效支持落实建议;而民国乱局更严重打击后勤理论的落实。另外,外国势力也成为阻挠海军后勤理论落实及发展的「力量」。在多重限制打压下,后勤理论难以进一步实践,往日成果也被抵消。 当时海军后勤理论的发展,其实是近代军事思想发展史中一个里程碑,这是因为在议论中,国人不但脱离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唯武器论」,开始理解到近代战争当中充份准备的重要性,同时更以更为全面的角度去分析军事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当时海军后勤理论亦开始变得系统化,开始将各后勤问题纳入一个系统中分析,并视之为海军的「重要基础」,并努力实践有关的思想。可以说,透过海军后勤理论的研讨及其实践,当时国人军事思想已开始和近代军事思想及军事原则接轨。这在近代军事思想发展史当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甲午战争时期清军后勤研究:以陆路战场为中心
作者:宫贤鹏  年份:2005-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甲午战争时期清军后勤研究:以陆路战场为中心
甲午战争与后清流
作者:杨宝杰  年份:2005-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甲午战争 后清流 主战 
描述:成果。但目前已取得的成果大都集中于前清流,而关于后清流的研究则显得相对薄弱。因而有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必要。 中日甲午战争是后清流崛起的契机。后清流的最重要的活动和言论都是围绕甲午战争展开的。因而这篇论文以甲午战争为背景,来考察后清流的活动及其对战争的影响。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导论部分:总结了清流问题的研究现状并分析了晚清前后清流的兴替问题;第一章:按照甲午战争的进程,考察分析了后清流的主战观点及其围绕这一观点展开的一系列活动;第二章:整理讨论了后清流在甲午战争中所提出的具体战略战术,并简要分析了其实际效果;第三章:分析了后清流主战的动机,同时给予后清流一个整体上的评价。 通过论述,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我们在肯定后清流的爱国动机的同时,应对其盲目主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加以批判。此文的写作希望达到两个目的:一、对史学界一味褒扬清流的倾向有所调整。二、对现在或将来遇到类似历史事件时有所借鉴。
甲午战争文学研究——中国近代国难文学研究之三
作者:王永娟  年份:2006-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近代国难文学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战争文学 
描述:角,运用“超文学”和“涉外文学”的研究方法,从文学与战争的关系角度展开研究,揭示了甲午战争对中国人的感情冲击以及在这种巨大冲击下,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发生的裂变,从而将甲午战争文学的研究推向系统和深入。 甲午战争文学全面深刻地呈现了甲午战争对中国人的感情冲击,贯穿于甲午战争文学中的悲怆感和使命感便是这种冲击的直接反应。以黄遵宪、丘逢甲为代表的甲午诗人长歌当哭,抒发江河沦陷、生灵涂炭的悲痛,真挚强烈的感情使得甲午诗歌成为甲午战争文学中比重最大、艺术成就最高的文学样式;另一方面,甲午战争文学塑造了大量逃将、降将和卖国贼的形象,表达了人们对中国军队和中国政府腐败无能的愤恨,同时高度歌颂了英勇抗战的将领,体现了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和参与意识。 悲怆和愤怒弥漫于整个社会,充塞和鼓荡着人们的心胸,是中国人彻底觉醒的开端。探索战争失败的原因、反思自身文化的缺陷成为战后中国社会的主要思潮。在这种普遍的探究和反思中,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发生了裂变,一种崭新的近代的思想意识在裂变中诞生。一方面,伴随着甲午战争的冲击,中国人“天朝上国”的观念发生了剧烈的动摇以至破灭,对邻国日本的认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另一方面,对民族自强途径的探索也更加深入,其中最突出最有价值的是当时的有识之士对人的反思和重塑。虽然这一思考主要集中在要用西方的文化知识武装人,而对几千年来业已形成的中国人深层的心理文化结构缺乏深刻的反省,但是这种对人的重视比起洋务运动以来对物的重视是一大进步。 任何社会制度的更新,都需要有一个“人的更新”与之相始终。当我们今天追述历史,追述甲午战争,研究甲午战争文学的时候,这也许是最大的历史遗产。
甲午战争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思想文化的变迁
作者:夏明涛  年份:2006-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甲午战争 思想文化 社会心理 社会价值观 社会思潮 
描述:觉醒,国人把战争的奇耻大辱转化为发展近代化的强大动力,促进了中国近代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变迁,推动了近代社会的全面进步。本文拟从社会心理、社会价值和社会思潮三个层面,试图对甲午战争与思想文化变迁的互动关系作一番的研究和探讨。 本文探讨了甲午战争与社会心理的嬗变,主要是从甲午战后国人心理的变化、民族危机意识的普遍形成以及乙未割台后的社会心理和民族意识,详尽论述了甲午战后社会心理的嬗变;分析了甲午战争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冲击和甲午战后近代价值观念的形成,从而考察了甲午战后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阐述了甲午战后进化论的传播、近代民主主义思潮的广泛传播和近代民族主义思潮传入的状况,进而对甲午战争与近代社会思潮的传播做了一定的分析和研究。 了解甲午战后思想文化变迁的变化历程,可以有助于了解甲午战后波澜壮阔的社会变迁的动人画面,感受到东方睡狮开始真正的觉醒,认识到国人为推动中国近代化所做出的不懈追求和努力。
甲午战争期间的《新闻报》舆论
作者:姚颖冲  年份:2006-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甲午战争期间 《新闻报》舆论 
描述: 学界对甲午战争的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从新闻舆论角度剖析甲午战争的论著则为数甚少。报刊作为社会舆论的先锋和载体,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民众的心理和需求,同时,报刊舆论又在不同程度上引导社会和民众的关注焦点,因此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新闻报》作为甲午战争期间沪上重要的新闻报刊,发行量大,影响面广,保存完整,无疑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但却尚未在历史研究中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利用,至今尚无一篇系统利用《新闻报》资料研究甲午战争的专论文章发表。本文通过梳理和探究《新闻报》对甲午战争的报道与评论,力图进一步了解当时的报刊舆论、民众心理乃至社会思潮,以求进一步认识整个甲午战争的历史。 除绪论和结语外,本文主体分为三个部分,以时间为序分别对甲午战争的战前、战中与战后三个发展阶段的《新闻报》舆论进行梳理与评说。 绪论主要阐明这一选题的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本文的基本框架和研究重点,并重点概述《新闻报》的基本情况。 第一章主要依据《新闻报》1894年1月至7月的时评史料,对这一阶段的《新闻报》舆论进行梳理与评说,涉及到战前的《新闻报》对方兴未艾的洋务运动的关注、关注面主要涉及现代矿冶业、现代商业、现代水陆交通和通讯业;涉及到《新闻报》十分重视国家安全,《新闻报》在强调加强国内安全、边疆防务的同时,更将笔触伸向国际格局,力图对当时影响中国的国际形势作一判断,彰显其大报风范;涉及到《新闻报》随着形势的发展,逐步将注意力转向朝鲜,《新闻报》时刻关注朝鲜局势,以中朝藩贡关系为重,揭露日本图谋,坚决要求抗击侵略,保护藩属国朝鲜。虽然《新闻报》此时一直强调抵抗日本侵略,但是这种要求对日作战的呼声是建立在片面的日本观和自我观的基础之上,时评中普遍存在一种“轻视日本”的盲目、虚骄心理。最后概括出《新闻报》在这一阶段中的倾向性态度。 第二章主要依据1894年7月至1895年3月《新闻报》的时评,对这一阶段的《新闻报》舆论进行梳理和评说,涉及到《新闻报》关于战、守、和的议论,认为《新闻报》总体说来基调是主战,在主战的基调中,亦夹杂着大量希望和谈顺利、和局能成、徐图振作的声音;涉及到《新闻报》在战争进行过程中积极献
甲午战争期间的《字林沪报》舆论
作者:李敬  年份:2006-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甲午战争期间 《字林沪报》 舆论 
描述:主要限于《申报》,对其它报刊关注较少,尤其对当时与《申报》、《新闻报》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的《字林沪报》至今无人问津。故本文另辟蹊径,选用《字林沪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1894和1895近两年的评论报道,突出甲午战争期间这份报纸的倾向性舆论,并透过此力图窥探出国人一定程度上的心态变化与社会思潮转变的轨迹。 本文以战争时序,分为战前、战中和战后三个部分。另有绪论和结语。 绪论阐明课题研究意义与方法,介绍《字林沪报》概况,回顾相关研究状况及不足之处,并略述全文框架。 结语则回答绪论中提出的两个问题,并对《字林沪报》舆论中可圈可点及肤浅不足之处予以评价,另外以《申报》为例分析《字林沪报》的舆论性质及其舆论所产生的影响及意义。 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战前(1894年1月至1894年7月)的《字林沪报》舆论。首先分析其“重俄轻日”的防务心理;嗣后指出其在朝鲜问题上所表现出的宗主国心态,并强调其宗主国心理在此间有所加强;随后叙其高昂的主战决心和必胜的信念;最后是战前杂论,谈及其对日本、台湾的关注及提出种种作战策略。其间,该报站在国际视野下主张中日应团结友爱,共振亚洲之兴,虽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又未能完全跳出“天朝大国”的传统理念;对待日本侵略朝鲜,虽积极主战,但又尽显盲目骄躁的情绪;“持久战”与“声东击西”的作战策略,表现出一定的军事见识:对俄国调停,准确地指出俄国调停的真实意图;对台湾的关注,一定程度上说明其对日本侵占台湾有所警惕等,均是《字林沪报》的特色之处。 第二章,战中(1894年7月至1895年3月)的《字林沪报》舆论。首先以主战为线索概括《字林沪报》的基本态度,并力图分析战争进程中战和间的微妙变化及心理变化;其次总结其对战争失败的种种批评,并评述其在防务、防奸、
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对中国的情报活动
作者:吴桂艳  年份:2006-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甲午战争 日本 情报活动 
描述:况,以达到“知己知彼”,日本在国内进行各项准备的同时,以各种名目、采取各种手段向中国派遣大批情报人员。这些情报人员则利用各种方式探悉了中国的内情。他们的情报又进一步刺激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野心,为日本侵华战略战术方针的制定提供了基础,为甲午战争日本的取胜提供了保障。